找到相关内容2012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(五):魂魄等问题

    无明缘行,“行缘识”,这个“识”是思维意识,就分阴阳了。因为行的动力连带阳的,就是灵魂一灵不昧,阳的动力能够起各种思维。唯识是把十二因缘“识”的部分,专门扩充来讲的,透过一切现象来了解本体,所以叫做...唯识法相走的是科学路线,把现象研究透了,最后还是回到性宗,般若性宗。 禅宗和密宗大手印,都先走性宗的路线,开悟了以后,一悟千悟,再把这些法相统统明白了,无所不知无所不晓,就是佛的大彻大悟。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南怀瑾|临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1024384167.html
  • 论禅与诗

    因为透彻之悟是内外明彻、直契本源的,触处是道,立处皆真,当然写起诗来就皮毛脱略,唯见真实,触境皆然,不应在雕章凿句上用功夫。  第四,这种一念、一体的自悟,必然是直证之悟-这是大乘瑜伽  行派(唯识)...为“禅定”-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种瑜伽功,后来被佛教吸收和发展,成为它的一种修证方法。原始佛教中有所谓“八正道”,其中的“正定”,即属禅定。它也是佛教徒修习的戒、定、慧三之一:在北传中国佛教里,习禅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784356.html
  •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

    注重会通性相不同的意趣下,智旭自然也没有忽视对唯识的探究,《成唯识观心法要》、《相宗八要直解》等就是在这方面深入研修的说明。此外,蔚为大观的《阅藏知津》也包含了智旭许多的佛学见解。比较之下,与台宗直接...而立志以继承千古圣为己任,并且态度十分激烈,发愿“誓灭释老,……作论数十篇辟异端……”。结果年少时的这种志行,使出家为僧后的智旭终生伴负着沉重的谤佛罪障感。十七岁时得阅云棲袾宏的《竹窗随笔》等书,“...

    周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685348.html
  • 张纯一的佛化圣灵论

    (佛性)渐露,最终成圣(佛)。   其后张纯一更借用佛教唯识的思想,在善恶之间引入了“无记”的概念,即无善无恶,来分别圣灵、灵魂和魔鬼三者。指出圣灵、灵魂、魔鬼同属一实,只是按作用的范畴言却有分别...。   [32] 参〈刘子通来函节录〉,页15。   [33] 参张纯一,《改造基督教之讨论》(1922),页16,编载于张纯一,《中国基督教》(上海:佛教精进社,1927);另参:张纯一,《墨...

    赖品超 苏远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685468.html
  • 无我——解脱的关键

    rdquo;所设陷的我。   6. 境我:由境遇所立之我,所谓心随境转,成败之境遇为我。此又称身分我,例如当了爸爸。   7. 二层我见:从唯识的观点来看,人有俱生我见与分别我见,俱生我见由累世...不知道这看法对不对,有时还自问为何我会这样想。佛后,才知道虽然自我的世界不外是自心的反射,但这“我”只是个“观念”而已。人生烦恼的主要原因是不认识自我...

    杨云唐

    修行|无我|解脱|我执|烦恼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08074986048.html
  • 中印佛教交流历史

    一百四十 二卷。他所译的,很多是印度法相唯识的重要论著。其中由于他译 述的《摄大乘论》,为中土僧人们所弘传讲习,遂至形成了一个摄论 学派。   同时来到中国北朝弘法的天竺人士也颇多。天竺禅师佛陀,于五...(406)来到长安,罗什即以师礼相待。罗什 去世后,他又去到寿春(今安徽寿县)弘传律,并将罗什所译的 《十诵律》最后一诵改为《毗尼诵》,而扩充为六十一卷。又曾往江 陵辛寺开讲《十诵》,并实行夏坐。又...

    高观如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5.html
  • 解严后新兴台湾佛教教派的理念及其形成原因

    。我在他的指导下读了一些唯识经论;也请示他:读律要读哪一本律,他建议我先从《四分律》开始。就这样打下了唯识与戒律教学及研究的基础。又因为研读导师著作,所以对中观的要义有很强的体会,研读唯识学时,比较...。   问:台湾佛教的兴盛原因何在?   答:这与大量知识分子佛乃至出家有密切关系。印公长老、南亭长老与周宣德居士等以提供奖学金与扶持大专佛学社的方式,让佛法进入大学校园中,这种扎根的工夫影响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291832.html
  • 辽代佛学的圆融思想

    的“习气”时,援用了法相宗的教义,将习气分为两种,举出“粗重”和“种子”详加论述。并对唯识百法作了细致的阐述。可以说,鲜演的佛教基础,是由法相教学之学习而得以稳固的。他看出华严与唯识的区别,但力图在心性论的基础上进行会通。   他立足于《起信论》,并继承法藏《华严五教章》的思想,将唯识“三性”改造为一元论缘起世界的无碍理论。对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思想做了会通:“相宗但说阿赖耶为趣生报体,殊不知...

    李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892095.html
  • 长安佛教简略概述

    以普遍流布各地,长安遂渐失佛教之中心。至现代,法门寺地宫的发掘,佛指舍利重光,以法门寺为中心而建成世界朝拜之中心;同时开展以恢复唐密工程。以大慈恩寺、铜川玉华宫等为中心,掀起了对玄奘及唯识研究的高潮...的瑜珈行学派的全部理论,传播中国,关于法相唯识宗及唯识的义理,可参阅拙著《唯识概论》这里就只介绍玄奘大师和他的弟子。   玄奘大师出家于洛阳,具足于成都,学业成就于印度,而他事业的成就却是在长安。...

    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393389.html
  • 从《楞伽经》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

    经验到的事物与意象中抽象出来的。佛教唯识认为,人们的五识——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通过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这五个门户,能够觉了分别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境,即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...,是以长安为其起点,回国后,也是以长安作为他的翻译及创立唯识法相宗的的地方,可见,玄奘法师与长安有着非常深的因缘。在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诸经论中,虽然没有《楞伽经》,但《楞伽经》与玄奘法师所译的《解深密经...

    李恕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2.html